福建省红十字会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FUJIAN BRANCH
当前位置: 红十字文化>中国红十字运动发展历程
红十字文化
百年来的人道工作
文章来源:时间:2010-06-03


  中国红十字会成立近百年来所从事的人道工作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战争中的人道工
作;二是和平时期的人道工作;三是特殊事件中的人道工作。
    (一)战争中的人道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和国际红十字运动一样,也是起源于战场救护,并在战场救护中发展壮大
起来的。诞生于1904年的中国红十字会,除了对日俄战争中饱受战乱之苦的东北同胞进行救伤、救难、救灾工作,以后主要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国红十字会在这些战争(国际性或非国际性)中,都认真遵守国际人道法,开展力所能及的救护、救助工作。
  1、北伐战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大清红十字会改名为中国红十字会,设临时医院于武汉,并组织三支医疗队在淞沪及南京战役中从事战场救护工作。此后多年,国内战乱迭起,北京、天津、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湖南、江西等地接连发生武装冲突,各省纷纷成立红十字会,协同办理兵灾救援工作。北伐战争开始,设在上海的总会办事处又组织救护队参与救护工作,并在上海各医院收容伤兵。从1911年到1930年的20年间,由红十字会出面组织的医疗救护机构救护的伤病员总数在百万人以上。救助难民的数量则更多。
  2、抗日战争
  1931年,日本发动了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中国红十字会的主要工作是开展战地救护和战区难民的救治工作。特别是在1932年,日军自东北开始向华北进犯,设在北平的红十字分会组织华北救护委员会,救护前线的抗日军队伤兵。1.28沪战爆发,总会建伤兵医院四十余所、难民收容所五所,负责伤兵救护和难民救助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中国红十字会的战场救护工作也在全国全面展开。总会在汉口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下设医疗队,由初期的37个,陆续扩充到150个,医疗救护人员近4000人,救护车200多辆,卫生材料库11个。为有效地指挥全国各地救护工作,救护总队总队长林可胜博士为全体救护队员制订了充满人道精神的八条救护信条:具丰富情感,抱牺牲志愿,本博爱襟怀,献科学身手,作精密准备,求迅速效率,保伤病安全,增人类幸福。在此精神指引下,各个医疗队和医护队员都竭尽全力工作。医疗队认真贯彻红十字运动基本原则,不论是国民党政府军队,还是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甚至日本侵略军的伤病人员,都一视同仁予以救护。总会曾两次派医疗队到日本战俘收容所担负900名战俘的医疗及防疫工作。八年抗战中,有114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在人道救护工作中,或因公殉职,或积劳病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3、朝鲜战争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1951年1月22日向全国发出通知,号召各分会组织志愿军医疗服务队,参加抗美援朝,担任战场救护和朝鲜难民的救助工作。到1951年3月,全国18个分会报名人数达833人。中国红十字会组织了7个国际医疗服务大队、666名医务人员分赴朝鲜战场为伤病员服务,他们出色的救护工作,获得中朝双方的赞赏,30名队员于1952年1月29日荣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功劳章。中国红十字会还选派35名代表赴朝鲜参加联合红十字会小组,参与协助遣返战俘的工作。

  (二)和平时期的人道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在和平时期的人道工作主要是以改善最易受损害群体境况为工作目标,围绕备灾,救灾,卫生救护和社区服务,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等核心内容,认真履行职责,开展符合我国实际的各项工作。
  1、开展灾害救助赈济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多年来一直关注各地发生的灾害。如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1988年云南澜沧地区震灾、1991年华东特大洪灾、1998年河北张家口震灾、1998年三江流域(长江、嫩江、松花江)洪灾,中国红十字会都积极参加了救灾救助工作。据不完全统计,从1994年到1998年,中国红十字会从国内外募集救灾款物折合人民币共12.6亿元。自1996年以来,连续三年国内募捐超过了境外捐赠。这些款物都及时发放到灾区,为灾区的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做出了贡献。为规范自然灾害的救助工作,2001年2月,总会修订了《中国红十字会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救助规则》。
  2、开展救护培训、无偿献血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创建生命工程,积极开展群众性的卫生救护培训工作,深入开展初级救护培训,发挥群众性的卫生救护的重要作用。根据我国各种防护设施缺乏和简陋,广大群众救护知识缺少,各种伤亡事故频发的现状,中国红十字会在群众中和生产岗位上,开展现场的以四大技术和心肺复苏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培训。1987年2月20日,联合卫生部、公安部、铁道部、交通部、商业部、中国民航总局、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关于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通知》,此后又与煤炭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地质矿产部和林业部联合下发了开展群众性卫生救护训练的文件。1990年召开的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提出了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逐步建立遍布全国城乡的群众性自救和互救网络的奋斗目标。2001年8月,总会又与教育部、公安部、民政部等14个部委及全国性企业联合印发了《中国红十字会关于广泛深入开展救护工作的意见》。
  中国红十字会从1984年开始进行无偿献血的宣传、组织和动员工作。各级组织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1997年12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有关规定,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协助各级政府开展无偿献血的宣传、组织、动员和表彰先进工作,对推动我国的无偿献血工作进程发挥了很大作用。
  3、参与社区服务工作
  1978年恢复国内工作以后,中国红十字会充分发挥广大会员和志愿工作者的作用,为群众办好事,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服务活动。组织宣传队、服务队走上街头开展宣传。举办孤儿院、养老院、博爱医院、弱智儿童学校等,为散居在社会上失去依靠的老幼弱残者提供帮助,解决养、教、医问题。同时,还创建爱心工程和开展各种社会保障工作,如少儿住院基金、抗癌乐园、老年关怀医院等,这些工作成为社会保障工作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在此基础上,近年来,中国红十字会又响应国际联合会的号召,并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区建设的需要,积极参与和开展社区服务工作。2002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民政部联合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红十字服务工作的通知》。
  4、传播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工作
  根据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和红十字与红新月运动章程的规定,中国红十字会致力于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传播工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签署了1998-2001和2002-2004两个传播工作合作计划,运用多种形式,举办各类传播培训班,较系统地培训了红十字会专职干部和广大会员,并不断扩大传播培训范围。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还成立了一支尽职尽责的传播工作骨干队伍,在全国范围内担负师资队伍的培训,编写了统一教材,为建立全国性的传播网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建立中华骨髓库工作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始建于1992年,名称为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库(简称中华骨髓库),后因资金和机构等问题没能得到解决,使协作组中的五个成员单位(北京、辽宁、陕西、浙江、厦门)的工作基本停止,只有上海市红十字会在各方面支持下持续开展工作。2001年4月23日,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彭云亲自主持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工作委员会会议,这标志着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正式全面重新启动,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经中编办批准,成立了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管理中心,负责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的建设与管理。全国有十几个省、市积极筹建分库。截至2002年12月,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已有五万多份数据,共成功配型近70例,其中,为31名患者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开始显示出资料库的社会意义。
  6、红十字青少年工作
  中国红十字会的红十字青少年工作十分活跃。2002年2月,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与教育部重新修订印发了《学校红十字会工作规则》,有力地保障和推动了红十字青少年工作的开展。各地根据青少年的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广泛开展体现人道精神的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尊师爱幼等助人为乐的活动;开展与各国红十字青少年之间的友好交往活动。目前,全国共有960多万红十字青少年,约占会员总数的一半,是一支重要力量和生力军 。

   (三)特殊事件中的人道工作
  特殊事件是指武装冲突遗留的问题和政府或有关方面不能或不便直接处理,但从人道出发亟需解决的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中国红十字会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协助大批日侨回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留居中国大陆的日本侨民共有3万多人,其中有5千多名妇女与中国人结婚,还有一大批失去父母的孤儿为中国人收养。1949年至1952年,中国红十字会曾协助日侨500多人回国。但由于中日还没有建立外交关系,大多数人难以办理回国手续。基于人道考虑,中国政府委托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红十字会、日本和平联络委员会和日中友好协会三个团体联系,负责办理日侨回国事宜。从1953年3月到1958年7月,共协助3.2万名日侨返回日本。在此期间,中国红十字会与日本友好团体合作,还办了另外两件事:协助1082名在华日本妇女和她们在华出生的子女回日本探亲;协助1024名经中国政府释放的日本战俘回国。作为回应,日本友好团体从1953年开始,分批协助数千名旅居日本华侨回到中国,并将日本侵华期间抓到日本做苦工虐待致死的7000多名华工遗骨收集起来,分10批送还中国。
  2、协助政府安置印支难民
  1979年,越南大批驱赶在越华侨,在国际上引起很大震动。联合国难民署就被驱赶的难民安置问题在日内瓦召开会议,中国政府接受安置25万名印支难民的任务。国务院成立了安置难民领导小组,由民政部部长程子华任组长,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杨纯任副组长,责成中国红十字会协助政府做好接待难民的有关工作。总会和有安置任务的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红十字会都以积极热忱的态度对待这一工作,首先是组织医疗队奔赴难民涌入的口岸,为难民查体治病;接着是护送难民群到安置地点,改善居住条件、环境卫生和饮水状况;而后,建立医疗点,为难民们进行经常性的医疗、防疫和保健工作。使25万名难民得到妥善安置,建立起新的生活。
  3、沟通海峡两岸关系,密切两岸人民交往台湾与大陆同是中国的领土,海峡两岸人民同是中华民族的血肉同胞,但由于历史造成的原因,海峡两岸长期处于隔绝状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红十字会把台湾事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沟通与彼岸红十字组织的联系,妥善处理查人转信、海难事件、台胞探亲衍生问题等事务性工作。单是寻人转信,从1987年初到1988年底,共受理两岸寻人信件、表格22.3万余件,为数万名台胞台属找到失散几十年的亲人。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的合作与交流,既在海峡两岸架起了一座人道的桥梁,为保护两岸人民群众的利益、缓和两岸关系发挥了特殊作用,同时也为实践和丰富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做出独特贡献。
  1990年9月中旬,海峡两岸红十字组织代表韩长林、陈长文等在金门就双方参与见证其主管部门执行海上遣返,达成协议,即《金门协议》,这是迄今海峡两岸惟一发生作用的法律文书。
  4、在1989年春夏之交对各地广场特殊人群的救护
  1989年5月上旬,北京和部分省、市一些学校的学生离开校园,涌往各地广场特别是北京天安门广场,接连数日露天食宿,最后发展到绝食。由于饥饿、疲劳,加之广场卫生条件逐渐恶化,昼夜温差大,病倒学生日益增多,情势很危急。在此形势下,总会会同北京市红十字会,本着红十字运动的基本原则,以红十字会名义协调组织北京市有关医疗、防疫、环境卫生和食品卫生等单位,派出数百名工作人员和救护车辆,携带药品、器材、消毒剂、食品及饮料等物品,进入广场,将已病倒的学生立即送往各医院治疗;劝说学生尽快停止绝食,撤离广场;对广场进行全面清扫和消毒,并对食品和饮用水实行卫生监督。这些工作连续进行半个多月,保证了广场未发生疫情,保护了学生们的健康。其他一些省、市红十字会也在当地做了类似工作。
   此外,中国红十字会在协助政府处理涉外事件中也发挥了独特作用。
  1956年10月8日,我驻沪空军击落美海军麦卡挺托式巡逻机一架,飞机坠落在舟山群岛以东海域的琅岗山附近。不久,舟山地区渔民用渔网拖上三具美军飞行员尸体。
  海军东海舰队司令部办公室主任刘志平上校,派秘书到上海市红十字会联系,通过英国驻沪领事馆,委托他们将美军飞行员尸体转交美方。
  1965年10月,巴西发生军事政变后,军人政府断然与我国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正在巴西进行贸易参观访问的中国经济贸易代表团团长、中国贸易促进会会长王耀庭等五位同志当即被巴西当局扣压,并且计划将他们遣返到台湾。我国因与巴西当局中断了外交关系难以营救他们,遂马上委托中国红十字会想尽一切办法营救王耀庭等五位同志尽快安全返回祖国。中国红十字会通过与巴西红十字会联系,请国际律师、巴基斯坦的平托先生斡旋,中国红十字会先后派员或组织安排王耀庭等人的家属赴巴西慰问,送去食品、衣物和信件,经过艰苦工作,使王耀庭等五位同志安全无恙回到了祖国。
  上述几项特殊情况下的人道工作,充分显示了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政府人道工作助手,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独特作用。

 

地址:福州市湖东路199号外经贸广场三层   电子邮箱:fujianredcross@126.com   电话:0591-87763350   传真:0591-87763351